印度姓氏排名是怎样的(印度的姓氏等级)

印度姓氏分为四个等级---第一等级婆罗门、第二等级刹帝利、第三等级吠舍、第四等级首陀罗。

这第一等级的婆罗门乃是宗教实力雄厚的世袭贵族,为印度的至高级别族群。其处于印度等级制度的巅峰之位,依婆罗门典籍所述,婆罗门乃原人之嘴。提及原人,实则为古印度神话中的宇宙创造者,仿若我们佛教中的最高领袖释迦牟尼。而婆罗门作为原人嘴的代言人,意味着婆罗门所传播的信仰即为原神的旨意。对于印度这样一个以宗教为根基的国度而言,此种教义上的架构使得婆罗门姓氏稳坐最高族群之位且永不没落。除非印度的古印度教义崩塌,否则这种现状几乎难以更改。



这第二等级的刹帝利,翻译过来意为土田主。即诸如国王、大臣等统御民众、承担兵役的族群,因而亦被称作“王种”。其先祖为来自中亚地区的雅利安人,关于这雅利安人,之前阿星有过介绍。在历史长河中,这雅利安人曾入侵过古印度,若感兴趣,可去观看阿星的视频内容。这刹帝利权势甚重,阶级仅次婆罗门。乃王族、贵族、士族所属之阶级,是从事军事、政治之人。依婆罗门典籍记载,刹帝利为原人的双臂,主要职责是世世代代守护婆罗门,释尊便出身于此阶级。由此可见,在印度教中,佛教位列印度教之后。而延伸至现代印度,刹帝利则代表职业、统治和军事阶层,是行政权力的汇聚所在。这里的印度政治掌权者,大多行使着执政之权。



这第三等级的吠舍,意译为居士、田家、商贾。在姓种中位列第三阶级。依婆罗门典籍记载,吠舍为原人的双腿。其姓氏主要从事农业、畜牧、手工业、商业等行业,属于一般贵族阶级中的普通阶层,其种族为普通雅利安人。公元前 6 世纪至公元前 5 世纪的古代印度,经济迅猛发展,尤其是手工业和商业极为发达,步入了繁荣昌盛的阶段,仿若我们唐代中期的贞观之治时期,整个社会的生产力都在急速提升,进而也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固的发展架构。此时印度的社会财富,有颇为可观的一部分掌控在从事生产活动的“吠舍”阶层之手,是印度贵族阶层中基数最为庞大的群种。


这第四等级的首陀罗——依婆罗门典籍记载,乃是原人的双脚,为印度四姓中地位最为低下之阶级。乃雅利安人所征服的原住民族,毫无宗教特权,故而被称为一生族,属古印度四种姓中的最低等级,毫无权利可言,专为贵族服务。鉴于印度是以宗教为根本的国度,这种姓制度在社会中已然根深蒂固,而且阶层之间的壁垒极难被打破,也就是说,人尚未出生,其姓氏便已决定了未来的发展路径。对于当下的我们而言,大家是否觉得难以接受?但印度便是如此现状,甚至在未来多年,这种姓氏阶级都难以改变。正因这种姓氏阶级的存在,众多高姓种的人群对低姓种的人群怀有极高的优越感,这在我们常见的影视剧中便能得以体现。然而,随着当下教育水平的提升,以及印度在教育和经济方面的发展,这种姓制度的根基似乎正在遭受动摇。迫于多方面的压力,贵族阶层也做出了一定的让步,例如在教育领域,提高了低姓种家庭接受教育的机会,提升了低姓种家庭在政府机构任职的工作比例等等。


尽管如今已有显著的变化,但是这种长期存在的姓氏制度已然将底层人民禁锢其中,在诸多地方都难以实现姓氏平等的原则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,阿星坚信这些旧时代的思想会逐渐被磨灭。希望印度也能早日实现与我国一样公民所享有的平等与自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