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是什么(《论语》通读 |《述而篇》)

我们继续说《论语·述而篇》

子疾病。子路请祷。子曰:“有诸?”子路对曰:“有之;《诔》曰:‘祷尔于上下神祇。’”子曰:“丘之祷久矣。”


孔子病得很重。子路请求祈祷。孔子问:有这么回事吗?子路回答说:有这么回事,《诔》文上写有:为你向天上地下的神祇祈祷。孔子说:我早已祷告过很久了。


这里的“子疾病”不是一个叫子疾的人患病,而是孔子生病了。


上次说以后会回顾文中提到的人物。今天我们来说说子路。子路即仲由(前542年―前480年),字子路,又字季路,鲁国卞之野(今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仲村镇)人。“孔门十哲”之一、“二十四孝”之一,“孔门七十二贤”之一,受儒家祭祀。


仲由性情刚直,好勇尚武,跟随孔子周游列国,做孔子的侍卫。后做卫国大夫孔悝的蒲邑宰,以政事见称,为人伉直,好勇力,任内开挖沟渠,救穷济贫,政绩突出,辖域大治。


周敬王四十年(鲁哀公十五年),卫国内乱,子路临危不惧,冒死冲进卫国国都救援孔悝,混战中被蒯聩击杀,结缨遇难,被砍成肉泥。葬于澶渊(今河南濮阳)。


再来说这段对话。这句话其实反映了孔老先生一种务实的态度。


在古代其实大多数疾病是无法治疗的,除病消灾最后都是靠祈祷神明和祈求上天。孔子之所以这么说,是因为他平日所为无愧于心,无愧于天地神灵,神明自然会使他逢凶化吉。



子曰:“君子坦荡荡,小人常戚戚。”


孔子说:君子的心路宽广平坦,普通人的心理情绪总陷于忧愁苦恼中。


这两句话其实没什么好解释的,我们经常用、经常说。但要特别注意这里的“小人”,不是心胸狭隘、心术不正的人。而是“普通人”的意思,


有追求,知仁义,讲道德的人没有患得患失的烦恼。但普通人缺少这个胸怀,个人欲求太多,所以容易患得患失,陷于烦恼之中。



到这里《论语·述而篇》我们就说完了,最后还是总结成语。


述而不作:指将古人的智慧心得加以陈述并没有加入自己的思想;也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,自己不创作。出自《论语·述而》。


学而不厌:意思是学习没有满足的时候,比喻非常好学。


诲人不倦:意思是指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。


举一反三(一隅三反):从一件事物的情况、道理类推而知道许多事物的情况、道理。形容善于类推,能由此及彼。


用行舍藏:任用就出来做事,不得任用就退隐。这是早期士大夫的处世态度。


暴虎冯河:意思是比喻有勇无谋,鲁莽冒险。


死而无悔:就是自己为别人贡献出自己的性命也不懊悔。形容态度坚决。


临事而惧:就是自己为别人贡献出自己的性命也不懊悔。形容态度坚决。


求仁得仁:是指求仁德便得到仁德,无愧于心便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。亦指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。


乐在其中:基本释义是喜欢做某事,并在其中获得乐趣。


发愤忘食:这个成语写出了孔子学习或工作的努力。在现代意为努力学习或工作,连吃饭都忘了。常与“乐以忘忧”连用,形容十分勤奋。


生而知之:一是指天生本能的知性,天赋。二是指通过生活的体验而获取知识。


三人行,必有我师:选择别人好的学习,看到别人缺点,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,如果有,加以改正。